張宗亮:中國電建成立以來的首位院士 | |
| |
2021年11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正式出爐,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電建集團首席專家、昆明院總工程師張宗亮當選,成為中國電建集團成立后的首位院士,也是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走出校門的全國水電工程設計和建設領域首位院士。 張宗亮,山東濟南人,16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5 年學習,打下了深厚的事業根底,也讓他擁有了“家國天下”的胸襟、抱負和情懷。1984年夏天,他只身來到素有“水電富礦”之稱的云南,加入昆明院這支優秀的隊伍。參加工作伊始來到魯布革,一干就是5 年,在這個中國水電基礎建設對外開放的“窗口”電站,伴隨著“魯布革沖擊波”的他全面經歷了實戰洗禮,奠定了人生“立業”、“立功”的根基。此后,他作為項目經理、設計總工程師主持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勘察設計科研工作10年;作為昆明院總工程師、工程設計總工程師主持糯扎渡水電站勘察設計科研工作15年;作為昆明院總工程師、工程設計總工程師主持紅石巖堰塞壩應急搶險、后續處置、開發利用勘察設計科研工作7年…… 從1984 年走出清華園來到昆明院至今,張宗亮堅守西南一隅,扎根邊疆從事水工結構設計和建設37年,主持和組織設計建成天生橋一級、糯扎渡、紅石巖、觀音巖、黃登等24座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總裝機容量3470萬kW,總投資近3000億元,創造多項中國乃至世界之最,代表同類大壩建設技術世界領先水平,為實現以水電為主的綠色能源成為云南省第一支柱產業以及國家“西電東送”戰略實施做出杰出貢獻。 他擔任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能源行業水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和團隊建立了300m級特高心墻堆石壩設計體系,主持設計建成中國最高、世界第三土石壩—糯扎渡大壩,使我國心墻壩高度提升了100m,為我國后續300m級特高壩建設奠定基礎;發展了200m級面板壩設計體系,主持設計建成當時中國最高、世界第二面板壩—天生橋一級大壩,推動我國面板壩從100m級跨越至200m級,并推動300m級面板壩技術不斷發展;提出了100m級堰塞壩設計體系,主持設計建成世界首座“應急搶險-后續處置-開發利用”堰塞壩—紅石巖水利樞紐,提升了我國堰塞湖防治利用技術水平;研發了大泄量高流速溢洪道水力邊界設計、水流摻氣減蝕與下游消能防沖技術,研發了高水頭大泄量泄洪洞有壓流向無壓流水力過渡技術,提出過渡段水力邊界設計準則;提出了基于BIM的多專業正向協同設計方法,依托云計算及BIM/CAE技術,研發了HydroBIM協同設計平臺;提出了數字設計、智能建設、智慧運營一體化HydroBIM技術體系架構,研發了水利水電工程全生命周期HydroBIM管控平臺。 張宗亮是我國高壩工程技術帶頭人之一,肩負著國家能源水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高土石壩分中心的建設管理重任,先后承擔了17項國家、省部級和集團重點研發計劃,30座高土石壩的研究實踐以及50余座高土石壩工程的咨詢審查任務,在特高心墻壩、高面板壩、堰塞壩等壩工技術取得豐碩創新成果,推廣應用于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貴州等多個高壩工程,發展了高土石壩設計體系,提升了我國高土石壩建設技術水平,為水利水電工程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項;獲發明專利16項,軟件著作權13項;主編標準3項,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105篇;2008年當選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并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杰出工程師獎和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等;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云南省科技領軍人才、云南省張宗亮科學家工作室;率領的高土石壩團隊榮獲“中央企業優秀科技創新團隊”。作為河海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的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共培養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7人、碩士研究生25人。 張宗亮表示:“當選院士僅僅是一個起點,將來在推動實現國家‘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大作用”。他將率領研發團隊,面向瀾滄江、金沙江等流域上游及大渡河、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抽水蓄能電站高土石壩工程重大咨詢,以及國家大型風光水儲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建設的戰略部署,西部地區特殊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等關鍵技術難題,持續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和團隊人才梯隊培養工作,為鞏固中國電建清潔能源行業技術優勢、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發揮更大的作用。 | |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